面对AI换脸诈骗向县域渗透、虚拟货币洗钱等新型犯罪挑战,中国人民银行忻州市分行贯彻落实国务院及上级行打击治理电信网络违法犯罪决策部署,创新构建“五维一体”反诈体系,守好百姓“钱袋子”。那千余张断卡、数亿元止付与冻结资金的背后,藏着金融卫士与时间赛跑的惊心动魄。
破壁:打通县域治理“任督二脉”,高效警银联动
人民银行县级机构账户管理业务上收的阵痛期,县域银行涉诈“资金链”治理存在一定的堵点、断点。基层民警在成堆的预警信息中疲于奔命,银行柜员面对可疑账户时举棋不定。忻州市分行以改革破局,促进警银协作,通过召开形势分析例会、加入警银联动钉钉群等措施约束和规范辖区银行网点账户风险治理行为。如今,忻州辖内实现警银联动高效率,县域反诈响应速度大幅提升。
亮剑:锻造责任传导“双面刃”,强化防诈反诈
在责任落实的战场上,既当“铁面包公”也做“暖心导师”。严管方面,严格落实属地监管责任,督促银行机构和支付机构落实电信网络诈骗“资金链”精准治理主体责任,提高防范打击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的精准度。约谈涉诈账户数量居高不下的银行机构网点负责人,要求被约谈人统筹做好优化账户服务和风险防控。厚爱方面,联合忻州市公安局,组织金融机构召开打击防范电信网络诈骗工作季度联席会,分享防治经验,及时解决在日常防治工作中发现的难点、堵点。
智守:构建风险防控“三维空间”,精准管控账户
当诈骗分子试图用“七十二变”突破防线时,以科技为剑、制度为盾、复核为锚,筑起账户管理的铜墙铁壁。一是加强账户风控防控。组织商业银行加强对涉案账户风险特征的研判和以案倒查。如通过排查涉诈账户身份信息,发现代县、繁峙的矿区外来务工人员涉案账户密集,及时向所辖银行网点下发风险提示,针对重点人群加强账户风控防控。二是细化账户分类分级管理。指导商业银行按照“最小、必要”原则合理确定账户管控范围。建立健全“白名单”管理机制,将本机构存在工资代发、社保代扣以及贷款还款、理财、公共事业缴费等签约业务的账户纳入“白名单”管理。三是坚持“技防+人防”相结合。针对监测模型识别的疑似涉诈账户,指导商业银行在管控前增加人工复核环节,最大限度降低群众“误伤”风险,让系统冷冰冰的代码里始终流淌着人文温度。
淬火:练就反诈战线“十八般武艺”,守护群众资产
在人民银行忻州市分行,有这样一种信念:“每提升1%的识别技能,就能为群众多守10个钱袋子。”怀揣着这份使命全力推进“反诈能力提升工程”,为金融反诈战场注入强劲动力。一方面是判例教学,结合商业银行涉电信网络诈骗判例,梳理其中涉商业银行的主要风险点,指导商业银行如何从司法视角推动“资金链”治理法治化、规范化;另一方面是反诈实操,围绕电信网络诈骗及其关联违法犯罪联合惩戒、金融反诈一体化上线推广等内容进行培训。在培训形式上,采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灵活高效地提升培训效果。全年已面向辖内地方法人银行开展线下专题培训3次,对涉案银行结算账户较多的商业银行分批次开展线上线下专项培训2次,培训直达商业银行一线营业网点,累计参训人员500余人。
润心:搭建宣传引导“连心桥”,做到全民防诈 人民银行忻州市分行组织金融机构开展各类反诈宣传,让宣传从“填鸭式”变“浸润式”,推动反诈知识从纸面走进人间烟火,一是巧用新媒体资源开展“亲民式”宣传。充分利用新媒体平台受众广泛、互动性强的优势,公安机关、商业银行联合创作宣传作品,在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进行发布,将宣传触角延伸至全市各个领域。二是发挥网点优势开展“阵地式”宣传。充分利用商业银行网点多、接触人群广的特点,组织商业银行通过多媒体设备滚动播放反诈标语及视频、签订风险告知书、联合公安机关开展厅堂沙龙等方式,普及识诈防诈知识。三是针对风险人群开展“滴灌式”宣传。针对学生、老年人、企业财务人员、务工人员等易受骗高风险人群,组织开展“进企业”“进农村”“进校园”等活动,开展一对一宣传,不断增强群众的防范意识和能力。有目共睹,这座连心桥已架进百姓心坎里,切实增强了公众的防诈意识和能力。(通讯员:申文杰 寇晓敏)